2017-04-08 10:07:34 by admin 11494
心脑血管医学已发生深刻变革。
01/斑块性质
大量研究表明:血管狭窄-传统的风险因素-只是一种表象,斑块破裂才是造成下游栓塞而发病的主要根源。
打破评估血管狭窄的局限而直接对血管壁斑块成像及分析斑块稳定性,医生可以准确评估动脉硬化风险程度,并根据个体化斑块分析结果选择最佳的防治方案,有效预警防治如心梗这样的心血管疾病、及如脑卒中(中风)这样的脑血管疾病。
这方面的更多信息见:
1).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 – 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Circulation 共识综述)
2). The BioImage Study: novel approaches to risk assessment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tudy design and objectives (高危斑块防治倡议, 其研究用我公司的产品 MRI-PlaqueView分析)
3). Treating Arteries Instead of Risk Factors: A Paradigm Change in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sis (Stroke 2010)
斑块成像 – 评估不同类型的斑块
02/斑块成像
颈动脉杂音 (Carotid bruit)用来初始评估颈动脉狭窄。 血管超声(包括多普勒超声)广泛用于血管狭窄的影像评估。 进一步,X光, MR血管影像, 及 CT血管影像已用于血管狭窄的影像评估。
新技术的发展正打破评估血管狭窄的局限,而直接对血管壁斑块成像及评估。其中介入的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及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OCT)主要用于冠状动脉斑块成像。
下列非介入的技术主要用于颈动脉斑块成像:
1). 超声内中膜厚度(IMT)测量, 声学、弹性分析,斑块成像及分析;
2). 核磁共振动脉硬化斑块成像及分析。
非介入超声颈动脉硬化斑块成像及分析: 此领域是研究热点之一。我公司正在进行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助的基于超声的斑块分析研发,并通过与MRI集成与对比,验证超声斑块成像及分析的潜力.
核磁共振(特别是颈)动脉硬化斑块成像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为诊断动脉硬化疾病提供了宝贵的非介入手段。通过颈动脉斑块成像,多序列核磁共振影像可以展现血管壁内各种软组织间信号的良好对比。这些特征使得核磁共振成为颈动脉斑块分析的客观标准手段。
更多信息见:
1). MRI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review appearing in Nature Reviews)
2). Looking Beyond the Lumen to Predict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 Stroke editorial by Winfried A. Willinek, MD)
1). 动脉硬化风险评估,特别是中风风险评估 – 包括一级(初发)预防及二级(再发)预防;
颈动脉斑块提供进一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