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指南提到要注意斑块性质了?


指南也是知识经验的总结,临床具体情况多特殊复杂,因此对指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仅供参考,不要盲从。


◆ ◆ ◆  ◆ 




1.《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里明确指出,要对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筛查,确定是否有斑块,如果有斑块,应确定斑块性质如何等。

图片


2.2017年5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发布了《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指南中提到:颈动脉狭窄<70%,但如果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可以安排手术(CEA)。本指南关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指征,已从“关注狭窄程度”,延伸到“关注斑块性质”。

图片


3.2018年9月最近更新,发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诊治指南 2018》,其中在2018年最近更新的版本里,血管病变检查,首次提到高分辨核磁管壁检查(HR-MRI),指南中写道“HRMRI血管壁成像,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大脑中动脉、颈动脉等动脉管壁特征,可为卒中病因分型和明确卒中发病机制提供信息”!

图片

图片


4.《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指出:斑块的形态学和易损性可由多种方法进行评估,高分辨MRI颈动脉管壁成像可提供更多的斑块细节,脂质成分和纤维帽可准确显示。造影剂增强的高分辨MRI可分辨斑块的炎症成分、微血栓和新生血管。

图片


5.2019年5月,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中国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规范里特别提到了磁共振管壁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价值:探寻脑血管疾病病因鉴别狭窄病因,评估斑块易损性,随访斑块进展以及药物治疗效果)。(附解读链接如下)

2019《中国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强烈推荐管壁成像





———— / END / ————

640.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