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3:06:59 by admin 2
斑块需不需要治疗,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治疗的效果如何?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仅依据狭窄率显然十分局限,并不能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决断。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狭窄之外还应更多地关注斑块的成分,斑块的性质。MR-VPD检查,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图像,定性定量分析斑块成分,可用于确定斑块性质,目前已在国内多数医院、影像中心开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支持斑块相关科研工作。
本文汇总了“提到要关注斑块性质”的指南性文件,供参考:
1.2019年11月14日下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中华医学会第2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上,《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正式发布,其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广泛提到血管管壁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详情见:血管管壁成像技术写进《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
2.2019年11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发布,指南提到: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在预期寿命大于5年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可考虑行CEA或CAS(Ⅱ级推荐,B级证据)。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定期进行超声筛查和随访,评估狭窄的进展和脑卒中风险(Ⅱ级推荐,C级证据)。
3 .2019年5月,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中国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规范里特别提到了磁共振管壁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价值:探寻脑血管疾病病因(鉴别狭窄病因,评估斑块易损性,随访斑块进展以及药物治疗效果)。(附解读链接2019《中国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强烈推荐管壁成像)
4.2018年9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发布,其中在血管病变检查,首次提到高分辨核磁管壁检查(HR-MRI),指南中写道“HRMRI血管壁成像,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大脑中动脉、颈动脉等动脉管壁特征,可为卒中病因分型和明确卒中发病机制提供信息”!
5.2017年5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发布了《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指南中提到:颈动脉狭窄<70%,但如果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可以安排手术(CEA)。本指南关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指征,已从“关注狭窄程度”,延伸到“关注斑块性质”。
6.《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里明确指出,要对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筛查,确定是否有斑块,如果有斑块,应确定斑块性质如何等。
7.《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指出:斑块的形态学和易损性可由多种方法进行评估,高分辨MRI颈动脉管壁成像可提供更多的斑块细节,脂质成分和纤维帽可准确显示。造影剂增强的高分辨MRI可分辨斑块的炎症成分、微血栓和新生血管。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