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4:14:47 by admin 8
01 Steve E. Nissen 的观点
就如同人们不断地重复斑块易损性诊断,却渴望能有新的发现。
诊断新技术层出不穷:热成像、血管内超声(IVUS)虚拟组织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镜、血管内磁共振、近红外光谱(NIRS),血管内弹性成像、多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但这些方法无非都是基于统一原理:通过信号特征,判断斑块易损性,再基于斑块的易损性辅助临床决策,比如判断是否需要放支架等等......实际上,这一整套理论都是疑点满满:
首先,现有的关于斑块易损性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观察性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据级别不高;
其次,不支持易损斑块诊断价值的研究,很多都没有出版,我们忽略了“不同的声音”;
再者,各种斑块成像技术,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的伤害;
最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是局灶性病变,把目光只聚焦在单一斑块上,并不恰当。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双盲前瞻性RCT研究,来证实斑块易损性与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在此之前,对各种眼花缭乱的诊断技术的狂热与痴迷,可暂告一段落。
02 反驳与思考
观察性研究的证据级别没有RCT高,但不代表没有可信度,吸烟跟肺癌的关系,就是从观察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后来的戒烟措施的确降低了肺癌的发病率,这也侧面证实了该观察性研究结论的可信性。
在探索疾病高危因素的过程中,由于伦理原因,很多情况下RCT根本无法实施,比如,你想知道催泪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你不能故意对一组人放催泪弹,另一组人不干预,比较两组人群的健康指数的差异,这人为地对实验对象造成了潜在伤害,违反了基本的实验伦理原则。
所以,如果多年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易损斑块组的卒中发生事件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那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可信的证据或者假设?另外,关于RCT,对易损斑块的患者进行随机干预,比较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的卒中发生事件,会不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关于斑块成像技术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这点不可否认,不过我们完全可以着力研究那些无创的对人体没有什么伤害的成像技术,比如超声,磁共振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这不错,所以临床对于那些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都会用综合的处理方式,比如指导患者增加运动,均衡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但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才能动脉管壁情况有所改善,对粥样硬化斑块的直接处理,反而可以快速及时地缓解由斑块引发的各种症状或者心脑血管事件,就像高血压患者,仅仅依靠调节生活方式,往往并不奏效,有时,他们还真的需要吃降压药,直接靶向控制血压。
最后,人类征服疾病的路,道阻且长。但技术的进步,医者的反思,以及患者数据的积累,总会让一个个疑难杂症变为“小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