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依洛尤单抗联合,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


1.png导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现有他汀类降脂治疗在部分患者中效果有限。依洛尤单抗作为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缩小冠状动脉斑块,但其对颅内动脉斑块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次推文介绍的研究回顾分析了接受他汀治疗的ICAS患者,比较了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与单用他汀对颅内斑块负荷和狭窄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斑块负荷,改善狭窄,为ICAS患者提供潜在更强效的降脂干预策略。简要翻译如下(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820974/):




背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全球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尤其在亚洲、拉美裔及黑人群体中患病率较高。即便接受最佳药物治疗,ICAS仍存在卒中复发风险。脂质代谢异常,LDL-C升高,是ICA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而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基石,可减少颅内斑块负荷,但疗效有限,部分患者无反应或耐受性差。依洛尤单抗(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并在冠状动脉斑块中显示出回缩效果,但其对ICAS的作用仍缺乏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依洛尤单抗联合他汀是否能在6个月内比单用他汀获得更明显的颅内斑块负荷下降。


研究人群: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分析,我们纳入了 2016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就诊并接受 HR-MRI 随访的所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患者。入排标准如下:
2.png


用药评估: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了全面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评估,包括病史采集、血液检查、常规颅脑 MRI 及 HR-MRI 检查。其中用药史包括降脂药物种类、起始日期及剂量等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依洛尤单抗联合组和未使用依洛尤单抗组。此外,强化口服降脂治疗(LLT)定义为:每日使用瑞舒伐他汀 20 mg 或阿托伐他汀 40 mg,可联合依折麦布 10 mg;非强化 LLT 指剂量低于上述方案的他汀治疗。


影像学评估:所有患者均使用 3.0T MRI (GE Signa VH/i,General Electric,Milwaukee,WI,USA)及 8 通道头部线圈进行成像。扫描协议包括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及三维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 HR-MRI)。我们在狭窄动脉的最大狭窄处及其参考位置手动测量血管腔面积与血管总面积。参考位置定义为狭窄段近端外观正常的动脉段;若近端不可使用,则选择相邻的远端正常段。血管壁面积定义为血管总面积减去血管腔面积(即 壁面积 = 血管总面积 – 血管腔面积)。基于此,斑块负荷计算公式如下:


3.png


根据斑块负荷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良好响应者(Good responder,斑块负荷减少 > 5%)和无响应者(Nonresponder)。


斑块狭窄率公式为:

4.png


本研究主要终点为斑块负荷是否对治疗响应良好(斑块负荷减少 > 5%);次要终点包括斑块负荷及狭窄程度变化的百分比。


统计分析:通过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依洛尤单抗使用与上述终点之间的关联,此外还在强化他汀组和非强化他汀组进行了亚组分析。



结果:在179例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中(依洛尤单抗组50例,非依洛尤单抗组129例),依洛尤单抗联合治疗与更高的斑块响应率(68.0% vs 34.1%)、更明显的斑块负荷下降(−8.2% [−11.4%, −1.8%] vs −1.9% [−6.7%, 4.4%])以及狭窄程度下降(−15.3% [−33.7%, −1.3%] vs −5.4% [−25.8%, 12.3%])相关。


经调整的回归分析显示,依洛尤单抗使用与斑块响应(OR 6.67,95% CI:2.80 to 16.91)、斑块负荷下降(−7.0% ,95% CI:−11.5% to −2.5%)及狭窄程度下降(−20.3%  ,95% CI:−31.7% to −7.0%])显著关联。按基础他汀强度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结果一致。

5.jpg


结论:与单用他汀相比,6个月的依洛尤单抗联合治疗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降低有关。然而,本研究为回顾性设计,存在混杂因素(如联合用药组可能本身接受更好更全面的管理,如血糖血压管理,继而斑块负荷降低),用药评估信息有限(两次影像学检查之间,是否严格依从用药未知),因此本研究结果仍需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  上一篇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