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强度运动或增加新发易损斑块风险


1.png本次介绍的研究于2025年9月发表于EBioMedicine。该前瞻性研究纳入了鹿特丹队列研究中具有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受试者。研究在基线及六年随访时通过磁共振成像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成分,包括斑块内出血和富脂坏死核。结果发现,总体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较高者,新发易损斑块成分的风险增加,尤其在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的人群中最为显著。此外,仅在基线处无易损斑块者中观察到体力活动与卒中风险的有利关联。


研究结果提示,过量体力活动,尤其是高强度体力活动,可能会增加老年人既有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对于已存在易损斑块的个体,体力活动的保护作用可能减弱甚至消失,需要特别关注其潜在不良影响。这些发现挑战了当前体力活动一刀切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策略,并强调有必要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人群明确体力活动的上限。




01/ 研究背景

近期研究提示,过量体力活动可能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然而,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证据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评估体力活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脆弱性改变之间的关联,并探讨二者在首次卒中风险中的交互作用。


02/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纳入鹿特丹队列研究(Rotterdam Study)中1330例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但无卒中史的受试者(平均年龄71.5岁)。基线行颈动脉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aemorrhage, IPH)和富脂坏死核心(lipid-rich necrotic core, LRNC),两者均被认为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线体力活动通过问卷调查评估。


随后,699名受试者于约6年后进行随访MRI


分析体力活动与新发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估二者在卒中风险中的交互作用。


03/结果

较高水平的总体体力活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及高强度体力活动均与新发IPHLRNC风险增加相关,每增加20代谢当量小时MET-h/周的调整后比值比(OR)为1.081.35不等。

2.png



根据文献分界值、三分位数、四分位数和五分位数进一步分层时 (如下图),以最低水平组为参照,新发IPH的风险仅在总体、中高强度及高强度体力活动最高五分位组中显著升高(调整后OR范围:1.87–2.54,均P < 0.05)。

3.png


LRNC也观察到类似模式,新发LRNC的风险仅在总体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最高五分位组中显著升高,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未见关联 (如下图)

4.png



在卒中风险分析中(见下表),体力活动与首次卒中的关联因基线是否存在易损斑块成分而异。仅在无易损斑块成分者中,体力活动与卒中风险呈负相关

5.png


04/结论

在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群中,体力活动水平最高者可能面临更高的易损斑块形成风险。对于已有易损斑块的个体,体力活动的保护作用可能减弱甚至消失。



<  上一篇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