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14:41:46 by admin
2
临床上用于颈动脉斑块评估的成像技术种类繁多,包括超声、CT、MRI 及 PET 等。不同技术各有侧重点,例如超声常用于斑块狭窄程度的筛查,CT 强调钙化与管腔成像,MRI 能较好显示斑块成分,而 PET 则在炎症活性评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各技术之间存在优势互补,在具体临床场景中(如大范围人群筛查或精准个体诊断)以及可利用资源条件下(如设备可及性、患者经济负担等),需要综合权衡选择。
近年来,已有不少比较性研究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在斑块性质识别(稳定 vs. 高危)以及未来心脑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然而,对于这类研究的解读应保持谨慎:其一,此类研究往往样本量有限,且缺乏长期、多中心的验证,更多停留在科研探索层面,距离广泛临床应用仍有一定距离;其二,研究多基于群体风险(如发病率、患病率)进行评估,而临床医生在面对个体患者时,往往需要整合多种检测指标制定诊疗方案,不同成像技术能够从不同维度提供互补信息,这对精准诊疗尤为重要;其三,在医疗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低成本成像手段结合相关研究证据可作为辅助,但不应取代理想条件下的标准化成像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 8 月,宣武医院团队在 EJNMMI Research 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基于MRI 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的分析(MRI-PlaqueView),并结合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特征预测斑块炎症,以 PET 成像所确定的炎症状态为参考标准。研究结果提示,基于 MRI 的综合放射组学模型在炎症识别方面具有与 PET 相当的效果,为非侵入性、无辐射的颈动脉斑块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原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768105/)简要翻译如下:
严重的脑血管事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及破裂密切相关,而这一过程受到炎症的调控。^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 可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炎症活性,但存在辐射暴露的局限性。此外,血管周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PVAT)的炎症已被发现可通过旁分泌信号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本研究旨在基于颈动脉斑块及 PVAT 的 MRI 放射组学特征,建立一种集成模型用于识别高炎症斑块(highly inflammatory plaques, HIPs)。
本研究连续入组 159 例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7 男;平均年龄 65 ± 8 岁),共计 209 处斑块,其中 104 处为 HIPs。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分别有 47.95%(70/146)和 53.97%(34/63)的斑块被定义为 HIPs。
与非高炎症斑块(non-highly inflammatory plaques, NHIPs)相比,HIPs 的脂质核更多(p = 0.002)、斑块内出血更多(p = 0.019)、钙化减少(p = 0.013)。值得注意的是,HIPs 中的不清晰 PVAT(indistinct PVAT, IPVAT)发生率高于 NHIPs,在训练集为 81.43% vs. 46.05%(p < 0.001),在测试集为 88.24% vs. 58.62%(p = 0.007)。
斑块 MRI 特征与[^18F]FDG 摄取之间的相关性在 NHIPs 和 HIPs 中有所不同,但 IPVAT 与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始终呈显著相关(NHIPs r = 0.35, p < 0.001;HIPs r = 0.30, p = 0.002)。将颈动脉斑块与 PVAT 的放射组学特征整合的集成模型在预测 HIPs 上优于单独模型(训练/测试集 AUC = 0.92/0.91)。随访进一步验证了 PET 在预测斑块进展上的准确性与该集成模型相当(AUC: 0.85 vs. 0.79)。
整合颈动脉斑块与血管周脂肪组织放射组学特征的集成模型,可提供与 PET 等效的工具,用于可视化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状态及进展情况。
